市域全面實施STEM教育的“重慶經驗”
編者按:《人民教育》2025年第11期刊發以我院署名文章《市域全面實施STEM教育的“重慶經驗”》。現將全文轉載如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近年來,重慶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和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以市域全面實施STEM教育為突破口,系統推動中小學育人方式變革,著力培養更多具備科學家潛質、愿意獻身科學研究事業的青少年群體。
一、基礎教育階段全域實施STEM教育的必要性
基礎教育階段全域實施STEM教育契合國家發展戰略。2015年,中國政府提出“中國制造2025”宏大計劃和通過“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深入實施制造強國戰略”。這些戰略都指向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高新技術,對創新人才培養提出了新需求。STEM教育旨在培養具備跨學科素養和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基礎教育階段開展STEM教育是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有益嘗試,契合了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國家戰略。
基礎教育階段全域實施STEM教育順應了國際STEM教育發展趨勢。20世紀80年代以來,為彌補科工人才的不足,提升全球競爭力,美國率先提出STEM教育,并在大中小學貫通開展。這一做法深刻影響了世界各國。各國將其視為應對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及人才競爭的關鍵抓手。一些國家和地區均把STEM教育視為國家核心競爭力塑造工程。2023年,中國通過上海國際STEM教育研究所(UNESCO IISTEM)的設立,成為全球STEM教育治理的重要參與者。
基礎教育階段全域實施STEM教育回應了育人方式變革的需要。基礎教育階段全域實施STEM教育,通過“做中學、創中學、用中學”的育人方式變革,突破了學科壁壘,培養了學生科學探究、工程設計與數字化協作等核心素養,嘗試解決基礎教育存在的學生知識應用能力、跨學科思維與創新實踐能力相對薄弱的問題。
二、構建上下聯動機制推動STEM教育市域全面開展
重慶市委、市政府在《重慶加快建設教育強市推進教育現代化規劃(2024—2035年)》中明確提出深入實施創新人才培養“雛鷹計劃”,發揮STEM教學實踐平臺等項目驅動作用,提升課程育人水平。市教委出臺《關于實施基礎教育階段STEM教育行動計劃的通知》等文件,明確課時結構和課時要求,建立“課程跨界融合、師資跨類建設、教研跨層聯動、質量跨維評價、資源跨行協同”的一體化推進機制。先后成立青少年創新學院、STEM教育研究中心和學生科學教育發展中心“一院兩中心”,形成教研、科研和學生活動管理良性互動、協同育人的良好生態。
圍繞國家戰略,基于區域發展實際需求,重慶通過平移、購買、開發等方式,構建了“面向全體學生的塔基通識課、個性特長學生的塔身專業課、拔尖學生的塔尖創新課”金字塔型課程體系,研發了《水科技與健康》等特色課程585門,向全市所有中小學校免費開放。建立“小學微課題研究、初中小課題研究、高中專項課題研究”三層進階學習機制,利用“課堂、課后、周末、假期”四類學習時間開展項目化研究。
STEM教育的主要瓶頸是跨學科教師隊伍建設問題。為解決這個問題,市教委完善了“三個一批”隊伍建設機制:遴選一批高校專家、教研員組成STEM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培養一批市級骨干教師;引進一批“國優計劃”高水平STEM教師。在教師培訓中單獨設置“數字賦能教師發展專題”類別,每年培訓專任教師1000人。將“普通高中工程教育教師”“基礎教育階段STEM教師”列入市級教師培訓項目,每年培訓500名專任教師。
建立“把科學實驗室搬進中小學課堂”“在科學家身邊成長”“與科學家一起研究”工作機制。每年推動100余名院士專家進校園和百名高中學生、千名初中學生、萬名小學生進高校、進團隊、進項目、進基地開展個性化學習。開發科普研學精品線路40條,命名科普基地359家,校外科學教育場所總面積達46萬平方米,市級科學教育實踐場所實現縣域全覆蓋。深入實施創新人才培養“雛鷹計劃”“英才計劃”,選聘283位教授擔任學員導師,認定重慶大學等11所高校、科研院所為培養基地。
探索STEM教育過程評價和增值性評價。開發“STEM素養數字畫像”,將STEM學習過程中學生展現的合作學習態度、學習新知識的能力、設計和迭代的工程思維、實踐能力、跨學科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科學探究精神、家國情懷等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內容。開展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學科探索設立STEM試題,發揮評價導向作用。
三、完善均衡貫通體系,形成創新育人生態
促進城鄉STEM教育資源均衡發展。重慶完善城鄉學校結對幫扶、科學教育區縣行和數字技術賦能機制,在優質課程共建、教師隊伍共育和科創資源共享等方面下功夫,逐步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健全STEM學段銜接貫通培養機制。強化青少年創新學院建設,拓展實施創新人才培養“雛鷹計劃”,打破學段限制,構建“小學以激趣、初中以啟志、高中以增能”的階梯式STEM育人體系。探索STEM與科學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統籌推進路徑。持續提升科學教育和人工智能教育質量,用科學教育為STEM教育強基,用人工智能為STEM教育賦能。建設成渝地區STEM教育協作體。推動成渝地區教育系統共建科創基地,共辦科創賽事,共孵科創項目,形成跨區域科教協同發展新生態。創新“三鏈融合”運行機制。資源鏈上構建“市級共享基地+校級特色空間+云端虛擬實驗室”三級資源網絡,實現設備、課程、數據的全域流通。人才鏈上推行“高校導師駐校制”“企業工程師雙聘制”,形成“理論導師+實踐導師”雙師指導模式。數據鏈上搭建STEM教育大數據平臺,實時采集學生項目過程數據,支撐個性化學習路徑規劃。
構建STEM課程開發與迭代制度。研制《STEM跨學科課程開發指南》,明確“真實問題導入—學科知識拆解—工程項目實踐—社會價值反思”四步設計流程。建立“年度案例評選—優秀課例標準化—區域共享應用”三級課程更新機制,確保課程內容與社會和科技發展同步。探索鄉村課程內容建設與開發路徑,不斷迭代鄉村STEM教育課程,實現從“零散案例”到“系統課程”。在師資培養與認證制度上,將STEM教育教師培訓持續納入市級教師培訓項目,出臺《STEM教師能力標準》,設定“課程設計、工程實踐、數據評價”三大能力維度及分級認證指標。在評價牽引制度上,研制STEM空間建設標準、項目式學習質量標準、學生素養發展標準、校企合作服務標準等四大核心標準。在質量監測制度上,運用數字畫像技術,調研、督導、視導等生成《重慶市STEM教育發展年度報告》,涵蓋課程實施率、設備使用率、師生比等關鍵指標。在風險預警制度上,市級設立“城鄉均衡度”“校企合作穩定性”等紅黃燈預警閾值,配套動態調整預案。
強化實踐驅動,建立STEM教育實驗室。2025年至2029年,在全市中小學設立100個STEM教育實驗室,通過在STEM物理空間建設、課程開設與課程資源開發、教學實施、教學評價、隊伍建設、示范引領等關鍵領域開展深入探索,建設促進學生綜合素養和科技創新能力、實踐能力提升及學校內涵特色發展的新型教學場域。廣泛開展學術研討活動。以實驗室為依托,分層次、分片區、分階段組織實施推進會、經驗交流會、教學研討會等活動,加強對教育理念、育人價值和實施策略的研討交流。加強過程管理指導。研制《重慶市基礎教育階段STEM教育實施指導意見》,制定《重慶市中小學STEM教育實驗室管理辦法》,組織專家加強對申報、立項、啟動、中期進展、結項驗收全過程閉環管理指導。發掘培育典型經驗。深入實驗室調研,分享STEM教育教學經驗,組織推廣實驗室建設優秀案例,發揮示范和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