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四十載 教育科研譜新篇——寫在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建院四十年之際
1984年11月,在重慶市教師進修學院教研部基礎上成立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所,1991年4月增掛“重慶市中小學教學研究室”牌子,2002年4月更名為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重慶市教科院”)。
四十載春華秋實,四十載弦歌不輟。歷經初創、爬坡、嬗變等一系列被載入院史的關鍵節點后,重慶市教科院弘揚“立德立言 慎終如始”的院訓精神,努力辦好與國家改革同向同行、與時代發展同頻共振、與人民需要交相呼應的新型教育科研院所。
2024年是重慶市教科院建院40周年。致力于服務黨和政府部門關心、社會關注、群眾關切的重大教育問題,聚焦高水平教育智庫建設,突出教研深度轉型和科研高質量發展的重慶市教科院,站在這個嶄新的起點上,步履更加堅定,方向也越發清晰。
憶往昔 繪藍圖
開啟發展新征程
從1984年到2024年,回望重慶市教科院來時路,可以看到每一名“重慶市教科院人”的堅守與努力。
文脈賡續,文韻墨香,是重慶市教科院向遠而行的定力所在。自1918年始,重慶市教科院辦公舊址——狀元府先后入駐重慶聯合縣立高級中學、四川省立重慶高級商業職業學校、西南博物院、重慶市第五十二中學校、重慶市教師進修學院等單位,是重慶市教科院生長壯大的根脈所系。
紅色潤心,革命家在辦院舊址——狀元府傳播革命火種。1921年,惲代英應邀在狀元府為學校師生作了“青年應該怎樣做”的演講。1922年,無產階級革命家蕭楚女、革命烈士漆南薰等先后在狀元府任教并從事革命活動。1938年,在狀元府組建了中國共產黨重慶聯中支部,并組織進步學生成立了抗建讀書會,組織同學閱讀進步書刊,開展救亡宣傳。同一時期,鄒韜奮、柳湜、錢俊瑞、王昆侖等老一輩教育家、革命家也應邀到狀元府作政治時事報告……新中國成立以來,入駐狀元府的相關單位不斷為黨和國家的建設作出貢獻。
1984年11月,重慶市教育部門作出決定,在原重慶市教師進修學院教研部基礎上成立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所,仍留駐狀元府。從此,重慶教育的列車裝上教研科研新引擎,百年狀元府換新顏。
建所初期,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一批批在重慶市精挑細選的教科研英才,專注教學研究,發力教育科研,深化課程改革,編教材、辦內刊、做培訓、強指導……“教研立所、科研興所”,研究、指導、服務、管理四大職能充分發揮。積極擴大教研科研對外開放,大力加強與國內外教育交流,先后承辦中國教育科學論壇、全球創新學習大會等國際國內重大會議,一批專家學者享譽巴蜀、走向全國,大大提升了學術競爭力和影響力。
2002年4月,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更名為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2003年6月,升格為副局級單位。乘借重慶市直轄的東風,教科院聯辦巴蜀實驗學校、舉辦《今日教育》雜志、創建教研網站、維修歷史文物、改建綜合大樓……“文化建院、教研立院、科研興院、人才強院、特色辦院、依法治院”的發展方略逐漸清晰。
2017年,經重慶市人力社保部門批準,在重慶市教科院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站博士后2人,重慶英才·創新創業示范團隊1個,國家或省部級人才、學術技術帶頭人、教學名師、特級教師等不斷涌現。2018年,對標建設特色新型智庫的國家新要求,重慶市教科院提出建設“高水平省級新型教育智庫”的奮斗目標,積極推進高素質人才培育、高水平項目牽引等六大行動,開啟了教育智庫建設新征程。
從“所”到“院”,從正處級到副局級單位,重慶市教科院人始終凝心聚力、踔厲奮進、篤行不怠。從突出學科研究到廣泛開展教育教學、教育理論、教育發展戰略、教育政策研究,從以微觀研究為主到微觀、中觀、宏觀教育研究相結合,教科院學術研究的綜合實力明顯提升。
不忘來時路,方知向何行。從創辦、起步到一次次順應時代浪潮進行改革,“聽黨話、跟黨走”是重慶教育科研人永不褪色的堅持,而“堅守初心勇擔當、務實重干敢創新、艱苦奮斗攻難關、與時俱進謀發展”的重慶教科研精神也在這一過程中不斷被彰顯。
建體系 謀創新
注入騰飛新動能
40年間,一樁樁大事小情凝聚成重慶市教科院發展的基石。從20世紀80年代的高歌猛進,到新世紀的迭代升級,重慶市教科院面對接踵而至的新機遇、新挑戰,育人初心不改,再踏新征程。
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在教師成長方面,2010年以來,構建起重慶市教育部門、專家學者、個人、區校及專業團隊相互協同的“五位一體”成長機制,從中小學校遴選了3批共81名教育家型教師和校長作為培養對象,“一對一”精準培訓項目、“雙新落地”一線學校教師工作坊等,產生了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渝派名師名家,先后立項重慶市中職立德樹人基地學校30個,評選中職立德樹人典型案例50個。近三年,重慶參加全國中職班主任能力大賽成績位居全國前列,2023年重慶市參加全國班主任能力比賽獲獎率居全國前列。推進“國培計劃(2023)”“一對一”精準幫扶城口縣咸宜小學項目,促進薄弱學校教師隊伍素質提升。探索出的鄉村教師整校培養模式獲得“國培”項目辦專家組高度肯定。
在科研成果培育方面,國家、省級教學成果獎、社會科學獎、發展進步獎……碩果累累。自建所以來,重慶市教科院共承擔360余項國家社科基金、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和省部級課題;參與市級政策文件起草1500余個;完成決策咨詢建議400余篇;獲得各級各類科研成果獎260余項,其中國家教學成果獎15項,首屆國家教材建設獎1項,重慶市科學技術進步獎、社科優秀成果獎、教學成果獎、發展研究獎等11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1600余篇,其中在核心期刊發表500多篇,出版著作130余部,讀本200余冊,參與編寫國家和地方教材、教參、教輔等320余冊。2024年,重慶市教科院與金磚國家工商理事會技能發展南非工作組和金磚國家工商理事會技能發展中方工作組簽署三方戰略合作協議,成立了“中國重慶—南非(城際)職業教育教學研究中心”,拓展了合作交流新渠道。
在數字賦能教育方面,重慶市教科院探索構建數字時代未來教育的新機制、新模式和新形態,建成“云教研平臺”“重慶云課堂”“優質資源庫”“三位一體”的教研科研信息化支持體系。其中,“重慶云課堂”上線資源總量達到10357個,總數超過17萬,平均月訪問量達到140萬。完善“重慶市教育科學規劃管理平臺”,建設課題申報系統等系統集群,優化教育智庫成果管理系統。系統化數據支持平臺基本建成,重慶市義務教育控輟保學動態管理平臺對義務教育階段存在輟學失學風險的學生實施有效干預,為實現持續動態清零提供了重要保證。
在教育智庫建設方面,2022全球教育智庫影響力評價PAP研究報告,重慶市教科院榮登中國教育智庫第三名,教育決策影響力、學術影響力和社會大眾影響力實現新的飛躍。重慶市教科院緊緊抓住建設高水平新型教育智庫主線,緊緊圍繞教研科研高質量發展主題,著力推進“十四五”規劃各項任務落實,教研科研工作邁上了新的臺階。
新使命 新格局
交出改革新答卷
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奮進在新時代的浩蕩春風中,重慶市教科院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加強政策研究,提升服務決策水平。一是加強戰略性政策研究。緊緊圍繞建設教育強國、教育強市重大戰略,重點開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戰略、教育人口變化趨勢及預測、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度、教育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等研究,積極服務教育決策。二是加強前瞻性政策研究。著眼于編制“十五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及各項專項規劃,全面布點“十五五”規劃的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工程、重大平臺建設研究。三是加強針對性政策研究。積極開展政治鑄魂、科學教育、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等研究,為解決當前教育發展中的現實、迫切的問題提供可行性方案。
強化教科研組織,提升科研管理水平。一是完善教育科研機制。加強不同區域、不同類型、不同層級、不同屬性教科研機構之間的協同創新,構建上下聯動、橫縱貫通、內外合作的協同創新體系,建立重大重點項目培育孵化機制,完善科研經費管理辦法,營造良好的科研氛圍。二是加強科研平臺建設。充分發揮國家教育部門(重慶)職業教育教學研究中心、中學體育與健康教研基地等平臺作用,加強市級研究平臺建設和管理,增強教育智庫功能。三是擴大市內外學術交流。廣泛開展學術研討會、經驗交流會、成果推廣會等教育科研活動,提高重慶教育科研在全國的影響力。四是推動科研成果培育和應用。著力抓好重慶市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優秀教學成果項目培育,加強學術成果出版、轉化及應用推廣,發揮好輿論引導作用,助力重慶教育高質量發展。
推動教研轉型,提升指導實踐水平。一是深化教研內容改革。加強中小學和中職學校課程方案、課程標準、新編教材的研究與解讀。加強卓越課堂建設,構建“雙減”背景下課堂教學新樣態。探索開展跨學科、跨領域、跨學段的綜合育人教學研究。二是深化教研方式改革。強化教學改革指導,創新常規教研、專題教研、特色教研等有效模式與策略。培育區域教研共同體和職業教育集團(聯盟),推進校本教研基地、教研工作坊建設,建立教師教研活動機制。探索互聯網思維的新型教研方式,完善“重慶云課堂”,建立在線個性化學習支持系統。三是深化教研評價改革。建立教研員專業發展標準,明確教研員準入條件,打造高素質專業化教研員隊伍。建立校本教研運行標準,引導教研活動制度化、規范化發展。
來源|中國教育報
記者|劉勇 楊國良 鐘儒成
聲明丨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教研網刊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認為內容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更正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