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京津滬渝教育高質量發展論壇暨重慶市第三屆青少年創新教育大會成功舉辦
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國全市教育大會精神,共同探討青少年創新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11月30日,2024年京津滬渝教育高質量發展論壇暨重慶市第三屆青少年創新教育大會在巴蜀中學成功舉辦。
此次活動由重慶市教育委員會指導,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上海市教師教育學院(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辦,重慶市青少年創新學院、重慶市巴蜀中學校承辦。
重慶市教委副主任江鵬、重慶市渝中區委副書記鄒曉宇、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范卿澤、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蔡其勇、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楊德軍、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唐悅奇、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孫崇文、上海市教師教育學院副院長譚軼斌、重慶市教委基教處處長向斌、京津滬渝四地交流發言專家,重慶各區縣教研機構主要負責人和創新教育教研員,雛鷹計劃項目合作高校、科研館院項目負責人及導師代表,雛鷹計劃高中和初中項目學校、小學試點學校分管領導、項目負責人及指導教師代表,雛鷹計劃學員代表等800余人共同參加了本次活動。
重慶市委教育工委委員、市教委副主任江鵬在講話中指出,重慶高度重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堅持縱向學段貫通、橫向資源融通,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下一步,重慶將認真吸納借鑒各位專家和兄弟直轄市的經驗做法, 緊扣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樣板建設目標,著力構建全學段貫通的培養體系、全周期指導的隊伍體系,全過程跟蹤的評價體系,實現多維度、全方位考核,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新理念、新路徑、新模式,為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高水平教科研支撐,以教育之力厚植學生幸福之本,以創新之強夯實強國建設之基。
在主題報告環節,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院長,中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協會理事長武向平為大家帶來《面向未來的青少年科學教育》的主題報告;北京師范大學科學教育研究院院長,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專家委員會總委會委員、教學實踐分委會主任委員鄭永和為大家帶來《青少年科技創新后備人才培養的理論與實踐》的主題報告。
現場,“京津滬渝教育科研協作體”宣布成立,京津滬渝教研機構將以此為平臺,密切交流、攜手并進、共同發展,進一步匯總經驗、匯聚資源、創新路徑、推進教育理論創新和實踐提升,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蔡其勇在致辭中指出,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在基礎教育階段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是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的內在要求。此次活動從區域探索、學校經驗等方面,共同探討青少年創新人才培養等新模式、新舉措、新方法,為推進青少年創新人才培養工作提供區域經驗和學校做法。
活動開設三個平行論壇,分別就“青少年創新人才培養的區域。
探索”“青少年創新人才培養的學校經驗”“青少年創新人才培養的學員成果分享”等三個主題進行交流分享。與會專家就京津滬渝四地青少年創新人才培養的區域實踐探索、學校實踐經驗做了專題分享;重慶市“英才計劃”學員代表、“雛鷹計劃”學員代表、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萌芽賽道國賽金獎獲得者分別作了科研體會交流和科研成果展示。
在圓桌會議討論環節,主題報告專家及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上海市教師教育學院(上海市教委教研室)、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負責人圍繞“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建構研究”話題進行了交流研討。
專家們認為,關于青少年創新人才培養,京津滬渝四地的區域實踐探索、學校實踐經驗豐富多彩、各具特色,令人深受啟發,獲益良多。青少年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建設,要進一步打破學科壁壘,促進知識融合,加強項目研發和情境運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本次活動圍繞“青少年創新人才培養”的主題,促進了京津滬渝四地創新教育經驗的交流分享。“京津滬渝教育科研協作體”的成立,也將進一步推進四地的交流合作,實現資源共享與互補,并將通過管理創新和模式探索,推動教育改革不斷深化,提升教師科學素養和創新教育水平,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中國教育報》《重慶日報》《重慶新聞聯播》《華龍網》《中國科技網》等媒體對本次活動進行了報道。
中國教育報:
重慶日報:
重慶新聞聯播:
華龍網:
https://www.cqnews.net/1/detail/1312706519923625984/web/content_1312706519923625984.html
中國科技網:
https://www.stdaily.com/web/gdxw/2024-12/01/content_266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