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服務支撐現代化新重慶建設 以改革創新之筆書寫教育強市建設新答卷
教育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之基。
5 年來,特別是黨的二十大以來,全市教育系統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大場景 中找準教育方位、在建設現代化新重慶的偉大征程中明確目標定位、在推進教育強市的生動實踐中落實職責本位,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努力加快構 建高質量教育體系,全市教育發展總體水平進入全國中上行列,教育強市建設的新格局正加速形成。
朝著建成教育強國的目標砥礪前行,我市將以“西部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排頭兵、全國職業教育領頭雁、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新范例、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新標桿、內陸教育開放國際合作主力軍 ”五個發展定位為牽引,奮力譜寫教育強國建設重慶新篇章。
牢記教育使命責任
在同頻共振中凝聚教育強市之力
去年10月,重慶市域產教聯合體成立大會召開會議,對西部職教基地、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業以及先進材料等4個市域產教聯合體授 牌。
截至目前,我市已推進14個市域產教聯合體實體化運行,進一步增強了職業教育的適應性和吸引力。
得益于教育部與重慶聯合印發《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改革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實施方案》,“分層級組建、 實體化運行、數字化治理 ”的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模式初顯成效,不僅更好地培養出適應產業需求 、市場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也對我市構建“33618 ”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也起到了支撐作用。
市域產教聯合體只是部市合作走深走實的一個縮影。
教育部引領重慶共同推進15項改革創新工作開展:部市聯合設立全國首批來華留學獎學金項目,共同打造內陸教育對外開放高地;共同推動重慶高等研究院籌建,構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技術轉移一體的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新樣本;共同推動成功設置直轄以來首所公辦本科院 校——重慶中醫藥學院和首所公辦職業技術大學——重慶電子科技職業大學……部 市攜手努力、緊密合作,同頻共振、同向發力,推進重慶教育強市建設的新格局加速形成。
市委市政府、各級黨委也一直關心支持教育發展、優先布局教育發展,市、區縣兩級黨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全覆蓋設置,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各負其責的教育領導體制不斷健全。
引領創新 、保障發展的舉措實實在在,砥礪前行、挺膺擔當的行動鏗鏘有力,重慶教育繪就出“迸發新活力、涌現新成果、實現新飛躍 ”的新圖景:
2024年新增博士 、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和授權點取得重大突破,2023年成功孵化首家高校上市企業——重慶西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年來納米時柵、海扶刀等一批原創性科技成果得到廣泛應用,義務教育“入學一件事一次辦 ”及“紅巖思政 ”工作經驗在全國推廣 … …
這些具有辨識度的教育成果,也成為重慶教育踔厲奮發、爭先創優的生動寫照。
回應百姓美好期待
在惠民有感中傳遞重慶教育之暖
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強夯實國家富強之基 。堅持與時俱進、服務人民,推進教育改革不斷滿足人民對更好教育的期盼,是教育人肩負的重大使命。
如何響亮回應全市 3000 多萬人民的教育期盼?
高瞻遠矚的戰略謀劃、勇毅果敢的改革氣魄……重慶開啟了一場“行穩致遠 ”的教育綜合改革行動。
通過發揮教育評價改革“牽引性 ”作用,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完成中央部署教育改革任務17項,對接承擔國家級教育改革試點任務 39 項,一大批重慶教育改革案例在全國復制推廣;通過發揮生考試制度“指揮棒”作用,堅持文理融通、選科選考、多元錄取、綜合評價多措并舉,高考“3+1+2 ”綜合改革平穩落地;通過發揮數字教育建設“新引擎”作用,建立數字教育建設體系架構,重慶智慧教育平臺訪問量突破3.2億人次,形成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的良好局面。
一個個關鍵抉擇、破難之舉,讓重慶教育乘著改革之風,帶給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獲得感。
把人民滿意作為檢驗教育強市建設成效的刻度尺,我市還聚焦群眾所盼,持續推動教育減負,規范社會事務進校園,全面提升課堂教學、作業設計水平和課后服務質量,持續鞏固擴大“雙減 ”成果,堅決糾正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堅決糾治“十不得一嚴禁 ”負面清單行為,積極穩妥解決教育熱點難點問題。
為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優質,我市加快完善城鄉一體、布局合理、公益普惠、安全優質的學前教育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和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健全省際教育合作體制機制,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基礎教育協同發展,不斷縮小教育的城鄉、區域、校際、群體差距,擴大優質基礎教育供給。
一系列改革之措、惠民之舉為我市更好地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了堅實支撐,更有溫度地回應了“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 ”這一根本問題。
近年來,我市以“固本鑄魂 ”提升思政引領力、“五育并舉 ”提升學生成長力、“引 育共促 ”提升教師競爭力,著力引領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西南大學在校生羅詩芳在巴黎奧運會上獲得舉重金牌,在國際舞臺上為國爭光,重慶市特殊教育中心盲生“揚帆管樂團 ”登上 2022年北京冬殘奧會開幕式舞臺,真摯的表演感動了世界。
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重慶教育以改革求變塑造出新優勢,“惠民 ”有感、“育見 ”未來, 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上好學 ”的美好期待。
不負時代殷切希望
在能級提升中彰顯教育有為之效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推進“三位一體 ”協同融合發展,要從哪發力、又指向哪里?
我市從三方面探索答案。
增強專業支撐力,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和現代化新重慶建設“兩大定位”,健全高校高質量發展機制,優化高等教育布局和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完善高校對接重慶產業發展的學科專業,設置調整機制,加快“雙一流 ”建設,加大基礎學科、交叉學科、新興學科、急需學科等建設力度,深化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大力培育“高峰”“高原”學科,培育塑造新質生產力的學科專業生長點。
增強人才支撐力,主動適應我市“416”科技創新布局和“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建設需要,匯聚人才要素和科教資源,探索跨學校、跨學科人才交叉培養,健全青年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建設現 代產業學院、未來技術學院、卓越工程師學院和專業特色學院,完善高端人才引進機制,促進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加快培養國家戰略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
增強科技支撐力,構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支撐體系,積極承接國家重大生產力和戰略科技力量布局,深化產學研合作,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有機融合,推動大學城與西部(重慶)科學城深度融合發展,共建環大學創新創業生態圈、大學科技園,著力搭建高能級科創平臺、創新聯合體,培育高質量科技創新成果,并依托“教育強市區縣行”“職教出海 ”等舉措,持續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
尤其在著力構筑科研創新平臺方面,我市已建成國家級平臺43個、教育部平臺65個、省部級平臺 300余個,建成環大學創新創業生態圈6個、國家級科研平臺43個,高校領銜承擔全市90%基礎研究項目。
以更前瞻的視野辦教育,全市教育賦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呈現出從“全面提速”到“乘勢躍升”的良好態勢,還以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為契機,積極開展同世界各國的交流合作。
錨定教育強市建設,重慶將聚力打造更多“西部領先、全國進位和重慶辨識度”的教育標志性改革成果,為建成教育強 國、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