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潤心 向陽成長 讓生命如花綻放——重慶市一體化推進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探索
重慶市全面落實《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堅持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立德樹人的基礎工程,統籌抓好全員化、全方位、全場域、全體系育心工作,實施“培德潤心、啟智潤心、健體潤心、尚美潤心、樂勞潤心”“五育”聯動,融合育人,一體化推進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系統性躍升和質變,開創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格局。
全員育心,一體化提升教師心育能力,推動教師隊伍專業化
緊扣教師培訓前端、教師研修中端和教育實踐終端,全鏈式培育專業化心理健康教師隊伍。在教師培訓前端,堅持以全員心育能力提升為重點,建立重慶市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ABC等級培訓與認證制度,系統實施分級試點認證、分類全員用證、分步實施考證、分層管理取證、分項落實保證等舉措,推動培訓全員化、公益化、體系化,力爭到2030年實現教師隊伍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訓全覆蓋。在教師研修中端,著力構建中小學一體化和城鄉一體化研修網絡,協調整合各學段教育要素,彌補學段間斷層,打通學段間連接,推進教育資源向邊遠山區、農村地區傾斜,形成“以強帶弱”“強強聯合”“城鄉結合”融合研修新形式,有效架起學段橫向銜接、城鄉縱向融通的教師專業成長研修“立交橋”。在教育實踐終端,通過校長心育論壇、班主任心育能力展示、教師心理健康優質課競賽、心理輔導室案例評選、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評選等舉措實現育人隊伍培訓、研修、實踐一體化。
提升教師“心育”能力全市“一盤棋”,優化教師成長機制是關鍵。重慶兩江新區構建“136”心理健康工作模式,通過一個品牌、三項基礎、六大舉措,抓實五項措施,加強區域心理健康教師隊伍建設,為全區學生、家長、教師心理健康保駕護航。一是按照師生比1∶1000配備專兼職心理健康教師,每所學校至少配備1名專職心理健康教師。二是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組、專兼職教師相結合的心理健康教研組、校家社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協同組3支心育隊伍。三是將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ABC等級培訓納入教育發展改革整體規劃和教師能力培養體系,建構“管—培—賽—評”一體化教師全員心育培訓機制。四是建立專職心理健康教師服務學校、服務學生、服務教師、服務家長的4項職責。五是將心理健康教師工作納入管理體系,享受班主任工作待遇,明確心理健康教師職稱評審序列,保障心理健康教師專業發展。
全方位育心,一體化加強心理課程建設,推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常態化
堅持專業化指導、課程化實施、全域化融合,構建心育大課程群、資源群和研究群。在教育教學指導方面,出臺《重慶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指導意見》,修訂重慶市《心理健康教育》地方教材,編寫出版《美好生活 從心開始》(教師版、家長版、小學生版、中學生版)、《重慶市學校師生及家長心理行為指導手冊》、《重慶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測評與危機干預工作手冊》等,組織建設大中小一體化線上課程資源“重慶云課堂”400余例。為學校和教師實施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提供遵循依據、行動指南、專家資源,助力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施質量提升。在專門課程落實方面,全面落實心理健康教育課時要求,開齊開足心理健康課程,確保中小學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學校課程設置計劃,每兩周至少安排1課時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每學期不少于10課時。同時鼓勵各地各校結合課后延時服務等開設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心理健康專題選修特色課,構建既體現階段性特點、又注重層次性劃分,具有縱向學段銜接、連續性發展特征的心理健康大課程體系。在“五育”并舉融合育心課程方面,以身心健全為突破點強化“五育”并舉,將5月設立為重慶市中小學“五育潤心”心理健康主題宣傳月,通過“培德潤心、啟智潤心、健體潤心、尚美潤心、樂勞潤心”,實現“五育”聯動、融合育人,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貫穿思政德育全過程,融入教育教學、管理服務和學生成長各環節,建立“五育”并舉多學科協同發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群,建設相互聯系、彼此融通的橫向學科融通課程體系,有效培育了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全面提升了學生的心理健康素養。
重慶市巴蜀中學實行“心理健康模塊化”教學改革,探索出了一套立足學生成長需求的“1+4+N塔型矩陣式”心理健康課程體系,并積極開發融合心育課程,挖掘校內外一切積極因素,在中學生的6年貫通培養中,全力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深受學生喜愛、家長好評。
全場域育心,一體化提升心理健康服務實效,推動心理健康服務特色化
堅持打造三個矩陣,在布局特色矩陣服務上做文章,一體化提升心理健康服務實效。突出“廣泛”,打造宣傳矩陣平臺。通過重慶教育、區縣教育微博、學校微信公眾號保障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常態化發布,筑牢“心”防線,整體傳播影響力呈上升趨勢。常態化發布開學心育提示類資訊,家長版、教師版、學生版廣受好評。重慶市教科院組建了由在渝高校、教指委專家等組成的心理健康公益宣講團,結合各地各校需求,2024年5月至6月,將為20個區縣提供學生、教師、家長的心理健康公益宣講30余場。突出“規范”,發揮輔導室矩陣效能。出臺重慶市中小學心理輔導室建設指南,強化輔導室心理服務功能,建成中小學心理輔導室4030個,心理輔導室全面覆蓋。每年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5200余場(次),覆蓋400萬余名中小學生,建立“一生一檔”“一生一策”心理動態檔案。突出“示范”,建設特色區校矩陣。出臺重慶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區縣、特色學校建設標準,推動區縣“一區一特色”、學校“一校一品”建設。未來,重慶市將前瞻性布局教育系統心理健康服務矩陣,推動輔導室向輔導站轉型升級,增強其在區域心理健康工作行政指揮、業務組織和活動策劃等方面的功能發揮,提高心理服務專業工作水平。
重慶市巴南區在多年積累的心理健康教育及生命教育“校園行”系列活動的經驗基礎上,堅持“充滿儀式感、五育潤心濃、操作接地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指導思想,定期開展“五育潤心·青年教師工坊”“五育潤心·整校推進教師培訓”“五育潤心·巴心姐姐熱線”“五育潤心·志愿者服務校園行”“五育潤心·主題活動月”等系列舉措,打造區級“五育潤心工坊”特色品牌。深入挖掘學校特色與“五育”融合的結合點,整合所有學科資源全面滲透心理健康教育,21所學校打造了“五育潤心”特色活動,實現了“區域全覆蓋+學校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發展新樣態。
全體系育心,一體化完善心理健康機制建設,推動心理健康工作長效化
在全體系育心上,重慶市著力完善支持保障機制、科研支撐機制和校家社協同機制,長效化推動心理健康工作。加強支持保障機制建設。重慶市連續4年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市十五項重點民生實事。2023年,重慶市把“按要求配備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設情況”納入區縣考核體系與重慶市“教育強市”督導體系。先后印發了《重慶市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實施方案》《重慶市教育委員會關于印發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十條措施的通知》等多個制度文件,推動全市心理健康教育落地落實。加強科研支撐機制建設。重慶市教科院成立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研究所、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專家指導委員會、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與指導中心和專家庫,三個研修平臺聚焦統籌心理健康專家資源、學校資源、平臺資源,指導全市3935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研科研工作,形成“行政推動、專業引領、基層實踐、全員參與”的工作模式。加強校家社協同機制建設。針對當前校家社協同心理育人工作職責不清、路徑不明、專業水平不高等問題,建立校家社一體化研修網絡,配齊家庭教育教研員,建立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家長同學會,形成學校主動引領、家庭滲透配合、社會輔助支持相輔相成、相促相融的橫向協同育人合力。
重慶市江北區玉帶山小學聚焦兒童心理健康,以“你笑起來真好看”為切入點,與家庭、社會牽手,鼓勵家長參與心理健康節,設立家長論壇,開展“紫荊五好家長”評選,共同參與“我也是一粒種子”“畢業課程”“家庭公約”“家譜”系列親子合作課程,開發家長反思課程“撕裂”“凝視60秒”“承載”“給二十年后子女的一封信”及家庭雕塑、家庭沙盤、“房樹人”等系列藝術表達。通過環境營造、課程創設、機制促進,發揮家校協同育人功能,讓家長感悟和諧的美好,讓學生帶著微笑學習成長,帶著希望的夢想向著明天飛翔。
重慶市教委相關負責人指出:心理健康是學生成長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擔當民族復興重任時代新人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作。近年來,重慶市高度重視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堅持把心理健康工作擺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大場景中去謀劃,置身于“五育”并舉融合育人體系和建設教育強市的大戰略中去安排,初步構建起了健康教育、監測預警、咨詢服務、危機干預“四位一體”的心理健康目標體系、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和評價體系,全力護航學生健康成長。未來,重慶將秉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鞏固拓展“雙減”成果為引領,堅持育德、育心、育才相結合,推動心理健康工作從診斷干預型向全面預防型轉變,加快構建大健康的工作體系,實現“五育”聯動、“五育”潤心、融合育人的整體育人效果,為每一名學生的終身幸福打好人生底色。
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認為: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是一項跨部門、跨學科、跨行業、跨領域的系統工程,需要校家社全周期、全過程、全方位協同呵護,堅持“教育目標具象化、教育內容課程化、教學資源序列化、教育活動常態化、教師隊伍專業化、教育評價標準化、診斷排查普及化、教育責任體系化、教育督導制度化”,一體化推動心育課程、心育隊伍、心育資源、心育研究、心育服務全鏈貫通,建設集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生涯教育、法治教育、生命安全教育于一體的心理疏導“能量包”,共同系好學生身心健康保護的“安全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