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日報報道:重慶市“雙減”改革經驗總結復制推廣現場會舉行 199個“雙減”優秀案例發布
《重慶日報》12月2日報道我市“雙減”改革經驗,充分肯定重慶市教科院在推進“雙減”工作中的貢獻。現將報道全文轉載如下:
12月1日,2023年重慶市“雙減”改革經驗總結復制推廣現場會在兩江新區童心青禾小學舉行。重慶日報記者了解到,“雙減”實施后,我市79.49%學生的睡眠時間增加,87.11%學生的運動實踐活動時間增加。
▲活動現場。記者 云鈺 攝
市教委相關負責人稱,“雙減”實施兩年來,我市堅持校內校外同向發力,學生作業負擔明顯減輕,課后服務實現全覆蓋,校外教育培訓市場虛火大幅降溫,非學科類培訓管理持續規范。在實施“雙減”過程中,我市構建了以國家課程為主體、地方課程為重要拓展、校本課程為有益補充的義務教育課程體系,全面推進卓越課堂3.0行動計劃。其中,云陽縣試點智慧課堂,被教育部遴選為典型案例;在全國率先出臺《義務教育階段12個學科作業設計與實施指導意見》,被教育部列為十大典型案例;開展重慶市義務教育階段作業設計評選活動,評選出作業設計優秀案例1818個。
在提升課后服務質量方面,各區縣均已建立課后服務保障機制,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課后服務實現“5+2”全覆蓋,學生參與率98.33%,評選課后服務優秀案例710個。8家市級部門聯合推出暑期托管、科普教育等系列主題公益校外服務活動。
據2023年教育部抽樣調查反饋,“雙減”后,重慶79.49%學生的睡眠時間增加,87.11%學生的運動實踐活動時間增加。
此外,我市還通過開展校外培訓“平安消費”專項行動,化解糾紛200余起,為家長挽回經濟損失140余萬元;對2530個合規機構、6.54億元培訓資金實行“預收費+風險保證金”穿透式監管。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還注重培養中小學生的科技素養,將科學教育納入開學第一課,提高學生科學類課后服務項目、活動比例,推進中小學科技活動室標準化建設等。截至目前,我市青少年創新人才培養雛鷹計劃取得專題研究成果1031項,申請專利58項,獲獎1302項次,其中國際獎3項、國家級獎213項。
會上還發布了199個重慶市“雙減”優秀案例,其中包含35個優秀區縣案例、164個優秀學校案例,內容涵蓋作業設計、課后服務、課堂提質、家校共育等方面。
▲頒獎儀式現場。記者 云鈺 攝
市教科院院長蔡其勇表示,“雙減”實施以來,我市有關單位學校積極探索創新,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借鑒、可推廣的“雙減”經驗,這些優秀案例注重把教育教學理論與學科特點、學生認識和學習能力緊密結合,助力了學校“減負增效”,展現了“雙減”背景下重慶教育新路徑、新成效。下一步,我市將挖掘更多的典型經驗,賦能教育強市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