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學習強國”平臺刊發蔡其勇署名文章《發展有“根”的特色鄉村教育》
2021年10月11日,中宣部“學習強國”平臺刊載了我院蔡其勇院長署名文章《發展有“根”的特色鄉村教育》。該文曾于2021年9月23日在《中國教育報》第7版“理論周刊.教育科學”刊發,新華網、人民網、光明網等主流媒體進行了轉載。
現將全文轉載如下:
發展有“根”的特色鄉村教育
中國教育干部網絡學院2021-10-11
“鄉土性”是鄉村教育的底色,鄉土文化中燦若星河的思想意識、審美情趣、村規民約、話語體系、生產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都蘊含著豐富的處世哲學與實踐智慧。鄉村教育作為鄉土文化的傳承者和創新者,實現特色發展的落腳點在于鄉土文化獨特性的表達。促進鄉村教育在育人理念、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師資建設上與本土文化、地域特色、生活世界緊密結合,在振興鄉村與鄉村教育背景下具有積極意義。
鄉村教育特色發展面臨挑戰
鄉村教育中本土文化經歷著較強的價值滌蕩。在城市文化的沖擊下,對城市文明的羨慕與向往造成鄉村青少年在未來身份預設上的城市化取向。他們以“走出大山”為人生愿景和自我鞭策,爭相匯入城市文明的浪潮。
鄉村學校僅在空間意義上姓“農”,課程內容與鄉村生活經驗脫節,禮儀、習俗、方言等鄉村社會文化符號被城市化的文化符號取代。習慣生活化有限符碼的鄉村少年,在接受、理解、概括、表達邏輯化精密符碼時相對困難與遲緩。
鄉村教育發展主體存在習慣性依附。鄉村教育的發展長期以來呈現出對政策傾斜的依賴,鄉村教育主體對鄉村教育發展缺乏主動性。鄉村教師在鄉土知識、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創造中,其自主決策權讓位于專家意見,本土教師的話語權未得到充分體現;鄉村學生更是期望通過讀書,將未來理想職業預設成城市生活相關的種種身份;鄉村民眾對鄉村教育建設的參與度不高。
鄉村教育要體現文化自信
振興鄉村教育,要堅定鄉村教育的文化自信。鄉村教育是現代教育制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鄉村經濟發展、社會轉型、文明繁榮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鄉村教育要傳播現代文明、開拓時代眼光、推動產業轉型和推動鄉村振興,同時,鄉村教育也要認清,鄉村教育具有承載傳統文明、貼合自然的特點,彰顯民族性格和鄉土文化的本土性特點是鄉村教育延續傳統文明血脈的根本保障。鄉村教育一手傳承優秀鄉土文化,一手傳播先進現代文明,要將兩者捻在一起,搓成促進鄉村少年弘揚文化自信、尋求時代發展的引繩。
鄉村教育要確保文化土壤的統整彌合。每個人都是文化的個體,不能一邊將其身上的文化與其隔離開來,一邊還要讓他保持心智上的健全和完整的自我。要把學習者的文化價值觀、行為參考模式引入教育教學,更緊密地匹配學生的社會文化背景和實際經驗。要關注學生“擁有什么”而非“缺乏什么”,通過在課程中引入學生社會文化系統中的歷史故事、傳統經典,在教學中引入學生熟悉的表達方式、學習經驗,在家庭文化和學校之間“架起一座橋梁”。
鄉村教育要涵養文化胸襟。鄉村教育肩負著對優秀鄉土文明的傳承,但在回應鄉土文化的同時,又不能滑向價值一元性的極端。需意識到鄉土文化和城市文化兩者之間并非二元對立、非此即彼的關系,兩者相互補充,相互借鑒。打破封閉自守,吸納現代文化的積極思想和內容,是鄉村教育適應時代變遷帶來的外部挑戰、滿足自身內部生存需要的重要途徑。
鄉村教育要關注文化生態
鄉村教育要呼應地域文化性格。鄉村教育目的設計需呼應地域文化性格、回應鄉村教育身份,關照鄉村生活樣態和鄉村少年完整人格的培養,注重培養對鄉村生活適應良好的鄉村少年。引導鄉村少年進行文化創新,建立全面、客觀、科學的文化觀,對自身固有的文化進行反思評價,在未來想過的生活和職業愿景上保持理性抉擇,培育兼具鄉村文化底蘊和世界參與能力的鄉村少年。
鄉村學校教學內容要關照城鄉文化。在課程編制上將課程知識與鄉村生活世界中的道德、觀點、習俗和傳統等社會文化,天文、地理、動物、植物等自然文化,語言、經驗、勞作、生產等生活文化相融合,既囊括以書本知識為主線的間接經驗,也積極拓展直接經驗和自然知識學習的廣闊空間,在連接兩者過程中實現文化融通與彌合,促進鄉村教育的特色發展。
鄉村學校教學方式要善假于鄉村場域特色。充分利用生活片段、勞動場景、山林田野等豐富的教學資源,貼合其實操性、感受性、自然性、生活性,因地制宜地開展教學,凸顯教學方式的“活”。以體驗、參與、觀察、實踐的田野教學方式作為常規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滲透教學語言的“土”。鄉村少年知識面跨度不廣,但鄉土知識和生活經驗豐富,動手實踐能力可圈可點。要讓這些特征轉化為教學的契機而非障礙,讓教學真正與學生的社會文化背景匹配。
鄉村教育要培養文化理解性反思性實踐者。鄉村教師應當敏銳覺察教育教學環境中的文化生態及其與學生發展的關聯,并做到以下五點:反思自我的文化透鏡,意識到個體經歷和身份會影響文化多樣性的信念,敏銳捕捉、理解和欣賞鄉村文化的歷史、經驗與價值;結合學生文化背景開展課程和教學,通過剪報、文章、歌曲、戲劇、寓言、民俗、游戲等反映鄉村學生相關經歷的主題和資源來補充傳統課程;將真實世界引入課堂,幫助學生了解學校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對生活、家庭和村落的價值;對所有學生保持高期望,擱置文化偏見,對鄉村少年的能力和學術發展都保持高期望;與家庭和當地機構緊密合作,發展與家庭、機構的信任關系,為學生發展爭取資源。
(作者系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蔡其勇,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博士后全曉潔)
附:文章網址
學習強國:
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1364175418570339546&item_id=1364175418570339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