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重慶市2019年高中歷史優質課大賽結果的通知
由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組織的“重慶市2019年高中歷史優質課大賽”于2019年4月17至18日在重慶市合川中學進行,評選出一等獎20節課,二等獎28節課。獲獎名單如下:
一等獎(20節,排名不分先后) |
|||||||||
序號 |
區 縣 |
姓 名 |
單 位 |
指導教師 |
單 位 |
課 題 |
|||
1 |
江津 |
劉理衡 |
江津中學 |
張 紅 張 新 |
江津區教科所 江津中學 |
《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
|||
2 |
渝中 |
龔育佳 |
重慶市巴蜀中學校 |
張 波 程 昱 |
重慶市巴蜀中學 重慶市巴蜀中學 |
《筆墨丹青》 |
|||
3 |
大渡口 |
肖婷 |
重慶市茄子溪中學 |
李恩泉 黃 強 |
大渡口區教師進修校 重慶市茄子溪中學 |
《羅馬人的法律》 |
|||
4 |
萬州 |
劉宏雁 |
萬州二中 |
劉衛華 劉西庫 |
萬州二中 萬州二中 |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 |
|||
5 |
奉節 |
鄧明 |
永安中學 |
劉慧莉 葉小英 |
永安中學 永安中學 |
《人民教育事業的發展》 |
|||
6 |
黔江 |
朱禹宋玉 |
黔江區新華中學 |
馮 兵 羅登江 |
黔江區教育科學研究所 黔江區新華中學 |
《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遷》 |
|||
7 |
九龍坡 |
范丁瑀 |
重慶市育才中學校 |
張秀梅 石秋培 |
重慶市育才中學校 重慶市育才中學校 |
《五四愛國運動》 |
|||
8 |
合川 |
劉小芳 |
北新巴蜀中學 |
張 勇 劉雅雯 |
北新巴蜀中學 合川區教科所 |
《秦朝大一統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
|||
9 |
豐都 |
白前靜 |
豐都中學 |
向明權 李廷洪 |
豐都中小學教師發展中心 豐都中學 |
《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 |
|||
10 |
九龍坡 |
李晗 |
楊家坪中學 |
劉 謙 謝章芳 |
楊家坪中學 九龍坡教師進修學院 |
《羅馬人的法律》 |
|||
11 |
渝北 |
劉釗 |
重慶八中 |
王 琦 周 明 |
重慶八中 重慶八中 |
《農耕時代的手工業》 |
|||
12 |
九龍坡 |
張成武 |
重慶外國語學校 |
鄧 斌 楊健 |
重慶外國語學校 重慶外國語學校 |
《新中國的科技成就》 |
|||
13 |
南岸 |
鐘鍵 |
重慶市第二外國語學校 |
茍學珍 胡文平 |
重慶市第二外國語學校 南岸區教師進修學院 |
《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成就》 |
|||
14 |
巴南 |
何娟 |
重慶市實驗中學 |
曾永江 胡江濤 |
重慶市實驗中學 巴南區教師進修學校 |
《明末清初思想的活躍局面》 |
|||
15 |
綦江 |
韋秀娟 |
綦江南州中學 |
敬 偉 羅 鵬 |
綦江中學 綦江南州中學 |
《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
|||
16 |
沙坪壩 |
楊立 |
南開中學 |
趙 婧 程 琳 |
南開中學 南開中學 |
《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 |
|||
17 |
北碚 |
彭博 |
西大附中 |
楊澤新 肖文齊 |
西大附中 西大附中 |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
|||
18 |
渝中 |
曾霞 |
重慶市第29中學 |
王 淵 但唐軍 |
重慶29中 重慶29中 |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
|||
19 |
沙坪壩 |
李柯豫 |
重慶大學城一中 |
陳 靜 白 丹 |
重慶七中 重慶市西藏中學 |
《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 |
|||
20 |
渝北 |
黃倩雪 |
重慶市南華中學校 |
封建國 楊輝云 |
渝北區教師進修學校 南華中學校 |
《第一次工業革命》 |
|||
二等獎(28節,排名不分先后) |
|||||||||
序號 |
區 縣 |
姓 名 |
單 位 |
指導教師 |
單 位 |
課 題 |
|||
1 |
沙坪壩 |
周德強 |
重慶市第一中學校 |
陳俊輝 劉曉明 |
重慶市第一中學校 重慶市第一中學校 |
《古代商業的發展》 |
|||
2 |
合川 |
趙維偉 |
合川中學 |
劉雅雯 劉代軻 |
合川區教科所 合川中學 |
《古代商業的發展》 |
|||
3 |
涪陵 |
秦時月 |
涪陵實驗中學校 |
張承沛 王天勇 |
涪陵實驗中學校 涪陵實驗中學校 |
《國共十年對峙》 |
|||
4 |
江北 |
羅淑芬 |
重慶十八中兩江實驗中學 |
張茂芹 冉 平 |
江北教師進修學院 重慶十八中兩江實驗中學 |
《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
|||
5 |
北碚 |
賀靜 |
朝陽中學校 |
蘇小琴 茍 揚 |
朝陽中學 朝陽中學 |
《蒙昧中的覺醒》 |
|||
6 |
兩江新區 |
段洪勇 |
重慶兩江育才中學 |
吳曼倩 曹堂英 |
禮嘉中學 兩江育才中學 |
《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 |
|||
7 |
永川 |
李小艷 |
永川中學 |
楊洪緒 童永川 |
永川教科所 永川中學 |
《辛亥革命》 |
|||
8 |
大足 |
何蓮 |
大足第一中學校 |
歐幫強 夏萬中 |
大足第一中學校 大足區教師進修學校 |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期探索》 |
|||
9 |
南川 |
武肖敏 |
南川中學 |
趙 應 周 敏 |
南川中學 南川教科所 |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 |
|||
10 |
榮昌 |
張捷 |
榮昌中學 |
賀宏升 任東升 |
榮昌中學 榮昌區教師進修學校 |
《祖國的統一大業》 |
|||
11 |
銅梁 |
李小梅 |
重慶市巴川國際高級中學校 |
蔣朝森 唐中糧 |
重慶市巴川中學校 重慶市巴川中學校 |
《開辟新航路》 |
|||
12 |
璧山 |
鄧大健 |
璧山中學 |
黃顯松 曾佑彬 |
璧山區教科所 璧山中學 |
《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 |
|||
13 |
潼南 |
韋明星 |
潼南一中 |
李長強 梁小梅 |
潼南一中 潼南中小學教學研究室 |
《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
|||
14 |
萬盛 |
成尚芬 |
重慶市第四十九中學校 |
石澤洪 曹賢樞 |
萬盛經開區進修校 重慶第四十九中學校 |
《中國古典文學的時代特色》 |
|||
15 |
長壽 |
吳春梅 |
長壽中學 |
樊廣宏 譚曉鷹 |
長壽區教師進修學校 長壽中學 |
《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 |
|||
16 |
彭水 |
沈偉 |
彭水一中 |
馬應順 李 敏 |
彭水教師進修校 彭水一中 |
《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展》 |
|||
17 |
武隆 |
陳維 |
武隆中學 |
甘元平 汪明強 |
武隆中學 武隆區教師進修校 |
《古代中國的商業經濟》 |
|||
18 |
酉陽 |
徐敏 |
酉陽第一中學校 |
陳亞丁 李 江 |
酉陽教科所 酉陽一中 |
《“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及實踐》 |
|||
19 |
秀山 |
劉英 |
秀山縣高級中學 |
張金堂 羅顯德 |
秀山教師進修學校 秀山縣高級中學 |
《文藝復興巨匠的人文風采》 |
|||
20 |
石柱 |
肖龍 |
石柱中學 |
劉安權 譚 彥 |
石柱中學 石柱中學 |
《對外開放格局格局的初步形成》 |
|||
21 |
開州 |
張超 |
開州區陳家中學校 |
唐 念 鄭林亞 |
開州陳家中學 開州陳家中學 |
《改革再出發——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 |
|||
22 |
梁平 |
朱妮娜 |
梁平中學 |
尹澤見 廖曉華 |
梁平中學 梁平教師進修校 |
《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 |
|||
23 |
墊江 |
全雪萍 |
墊江第一中學校 |
陳義平 徐曉紅 |
墊江教師進修學校 墊江第一中學校 |
《開辟新航路》 |
|||
24 |
忠縣 |
黎秀娟 |
忠縣中學校 |
謝 毅 楊鳳瓊 |
忠縣中學校 忠縣中學校 |
《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
|||
25 |
云陽 |
陳園 |
云陽高級中學 |
譚碧森 張家樹 |
云陽縣教科所 云陽高級中學 |
《祖國統一大業》 |
|||
26 |
巫山 |
譚芙蓉 |
巫山中學 |
張民國 金祖才 |
巫山縣教研室 巫山中學 |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
|||
27 |
巫溪 |
吳明春 |
巫溪縣中學校 |
羅昌榮 譚玉鵬 |
巫溪縣中學校 巫溪縣白馬中學 |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
|||
28 |
城口 |
柳建國 |
城口中學 |
夏 曼 熊方然 |
城口中學校 城口中學校 |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 |
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2019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