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重慶市2018年初中歷史現場優質課大賽評選結果的通報
各區縣教研室(教科所、進修院校)、重慶一中、南開中學、重慶八中、育才中學、巴蜀中學、外語學校、西大附中:
為促進我市歷史教師對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和義務教育歷史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提升歷史教師隊伍素質,提高歷史教學質量,深入推進我市歷史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舉行了重慶市2018年初中歷史現場優質課大賽。經過各區縣和原委屬中學初賽,推薦出48名選手,于2018年4月19-20日在重慶市璧山中學進行了決賽。經評委會認真、公開、透明、公正的評審并按規定公示后,評出優質課一等獎20節,二等獎28節。現將比賽結果通報如下:
一等獎(排名不分先后)
序號 |
區縣(校) |
姓名 |
單 位 |
指導教師 |
課 題 |
等 次 |
1 |
兩江 新區 |
楊 雪 |
重慶兩江新區金溪初級中學 |
彭廷學 重慶兩江新區金溪初級中學校 楊開霞 重慶兩江新區金溪初級中學校 |
宋代經濟的發展 |
一等獎 |
2 |
外語 學校 |
劉澤偉 |
重慶市實驗外國語學校 |
蔣德勇 重慶實驗外國語學校 萬 勇 重慶實驗外國語學校 |
元朝的統治 |
一等獎 |
3 |
育才 中學 |
張晨思 |
重慶市育才中學 |
張志華 重慶市育才中學校 葉 剛 重慶市育才中學校 |
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 |
一等獎 |
4 |
江津 |
張淡云 |
重慶市江津中學 |
陳之焱 重慶市江津區教科所 林晨晶 重慶市江津中學 |
盛唐氣象 |
一等獎 |
5 |
涪陵 |
霍海波 |
重慶市涪陵區第十四中學 |
李忠良 重慶市涪陵十四中 董文明 重慶市涪陵區教科所 |
宋代經濟的發展 |
一等獎 |
6 |
重慶 八中 |
韋 瑕 |
重慶市第八中學校 |
楊 紅 重慶市第八中學校 李志強 重慶市第八中學校 |
宋代經濟的發展 |
一等獎 |
7 |
璧山 |
任 珍 |
重慶市璧山中學 |
朱君濤 重慶市來鳳中學 郝書博 重慶市璧山中學 |
宋代經濟的發展 |
一等獎 |
8 |
九龍坡 |
賀偉偉 |
重慶市渝高中學 |
李婷婷 重慶市渝高中學 謝章芳 重慶市九龍坡教師進修學院 |
明朝的對外關系 |
一等獎 |
9 |
巴南 |
賀曉明 |
重慶市德普外語校 |
胡江濤 重慶市巴南區教師進修學校 王 端 重慶市德普外語校 |
宋代經濟的發展 |
一等獎 |
10 |
銅梁 |
李春秀 |
重慶市巴川初級中學校 |
劉文興 重慶巴川初級中學校 李 娟 重慶巴川初級中學校 |
盛唐氣象 |
一等獎 |
11 |
南開 中學 |
李 冰 |
重慶市南開中學 |
茍 維 重慶南開中學 鄭大治 重慶南開中學 |
宋代經濟的發展 |
一等獎 |
12 |
巴蜀 中學 |
劉 航 |
重慶市巴蜀中學 |
張 波 重慶市巴蜀中學 張丹丹 重慶市巴蜀中學 |
元朝的統治 |
一等獎 |
13 |
云陽 |
郭 丹 |
重慶市云陽縣第三初級中學 |
姚文明 重慶市云陽縣第三初級中學 余 飛 重慶市云陽縣第三初級中學 |
宋元時期的都市與文化 |
一等獎 |
14 |
奉節 |
易小紅 |
重慶市奉節中學 |
胥建清 重慶市奉節中學 王建兵 重慶市奉節中學 |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
一等獎 |
15 |
長壽 |
易 穎 |
重慶市長壽中學 |
石 潔 重慶市長壽中學 陶有果 重慶市長壽中學 |
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 |
一等獎 |
16 |
渝北 |
王莉敏 |
重慶巴蜀常春藤學校 |
楊慶歌 重慶巴蜀常春藤學校 范 超 重慶市渝北區教師進修學校 |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
一等獎 |
17 |
西大 附中 |
程滟茹 |
西南大學附屬中學校 |
楊澤新 西南大學附屬中學校 肖文奇 西南大學附屬中學校 |
蒙古族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
一等獎 |
18 |
渝中 |
張 歡 |
重慶市第五十七中學校 |
劉志敏 重慶市渝中區教師進修學院 周 泉 重慶市渝中區教師進修學院 |
元朝的統治 |
一等獎 |
19 |
萬州 |
馮玉帥 |
重慶市萬州高級中學 |
黃小敏 重慶市萬州高級中學 蘭前友 重慶市萬州高級中學 |
明朝的對外關系 |
一等獎 |
20 |
南岸 |
伍先軒 |
重慶市第二外國語學校 |
茍學珍 重慶市第二外國語學校 胡文平 重慶市南岸區教師進修學院 |
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 |
一等獎 |
二等獎(排名不分先后)
序號 |
區縣(校) |
姓名 |
單 位 |
指導教師 |
課 題 |
等 次 |
1 |
永川 |
龔恩園 |
重慶市永川萱花中學 |
李方貴 重慶市萱花中學 王 珊 重慶市萱花中學 |
清朝前期的文學藝術 |
二等獎 |
2 |
豐都 |
華 巧 |
重慶市豐都平都中學 |
向明權 重慶市豐都縣中小學教師發展中心 陳天富 重慶市豐都縣平都中學 |
明朝的滅亡 |
二等獎 |
3 |
墊江 |
劉小燕 |
重慶市墊江一中 |
陳義平 重慶市墊江教師進修校 熊維剛 重慶市墊江一中 |
明朝的對外關系 |
二等獎 |
4 |
巫山 |
張耀焱 |
重慶市巫山官渡初級中學 |
張民國 重慶市巫山縣教研室 王世連 重慶市巫山縣官渡中學 |
隋朝的統一與滅亡 |
二等獎 |
5 |
巫溪 |
程曉玲 |
重慶市巫溪上磺中學 |
林先華 重慶市巫溪縣教育研究進修學校 謝世艷 重慶市巫溪白馬中學 |
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 |
二等獎 |
6 |
開州 |
朱志成 |
重慶市開州區文峰初級中學 |
陳家輝 重慶開州區文峰初級中學 向文權 重慶開州區文峰初級中學 |
明朝的對外關系 |
二等獎 |
7 |
彭水 |
邵瑞勤 |
重慶市彭水中學 |
邵紅陽 重慶市彭水中學 馬應順 重慶市彭水教師進修校 |
宋代經濟的發展 |
二等獎 |
8 |
萬盛經開區 |
楊 瓊 |
重慶市第一0四中學校 |
石澤洪 重慶市萬盛經開區教師進修學校 王繼軍 重慶市第一0四中學校 |
明朝的對外關系 |
二等獎 |
9 |
城口 |
王 輝 |
重慶市城口縣坪壩初級中學 |
李長芝 重慶市城口縣教師進修校 夏 曼 重慶市城口中學 |
明朝的對外關系 |
二等獎 |
10 |
綦江 |
陳秋月 |
重慶市綦江南州中學 |
蔡長發 重慶市綦江區教科所 封明義 重慶市綦江區特殊學校 |
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 |
二等獎 |
11 |
潼南 |
房 潔 |
重慶市潼南巴川中學校 |
梁小梅 重慶市潼南區中小學教學研究室 蘇 航 重慶潼南巴川中學 |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
二等獎 |
12 |
大足 |
陳小燕 |
重慶市大足中學 |
夏萬中 重慶市大足區教師進修校 譚 健 重慶市大足中學 |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
二等獎 |
13 |
武隆 |
羅 意 |
重慶市武隆區實驗中學 |
文 紅 重慶市武隆區實驗中學 汪明強 重慶市武隆區教師進修校 |
盛唐氣象
|
二等獎 |
14 |
忠縣 |
唐亞華 |
重慶市忠縣中學 |
王宗文 重慶市忠縣中學校 葉桂君 重慶市忠縣中學校 |
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 |
二等獎 |
15 |
黔江 |
覃 麗 |
重慶市黔江中學北門校區 |
馮 兵 重慶市黔江區教育科學研究所 樊明慶 重慶市黔江中學北門校區 |
宋代經濟的發展 |
二等獎 |
16 |
梁平 |
蔣盛志 |
重慶市梁平區屏錦中學 |
廖曉華 重慶市梁平紅旗中學校 汪玉華 重慶市梁平區梁山初級中學 |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
二等獎 |
17 |
南川 |
楊 鳳 |
北京師范大學南川附屬學校 |
時 斗 重慶市南川區教科所 張 荀 北京師范大學南川附屬學校 |
明朝的對外關系 |
二等獎 |
18 |
江北 |
郭逢萍 |
重慶市第十八中學 |
張茂芹 重慶市江北區教師進修學院 馮 雁 重慶市第十八中學 |
明朝的滅亡 |
二等獎 |
19 |
秀山 |
陳麗芳 |
重慶市秀山民族中學 |
張英文 重慶市秀山民族中學 張金堂 重慶市秀山教師進修學校 |
清朝前期的文學藝術 |
二等獎 |
20 |
酉陽 |
代云東 |
重慶市酉陽桃花源中學 |
文 明 重慶市酉陽縣教科所 陳德和 重慶市酉陽桃花源中學 |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
二等獎 |
21 |
璧山 |
湯智惠 |
重慶市璧山中學 |
徐 艷 重慶市璧山中學 唐 琴 重慶市璧山中學 |
蒙古族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 |
二等獎 |
22 |
沙坪壩 |
陳守念 |
重慶市鳳鳴山中學 |
張 綱 重慶市沙坪壩區教師進修學院 李 恒 重慶市鳳鳴山中學 |
明朝的對外關系 |
二等獎 |
23 |
石柱 |
劉 霞 |
重慶市石柱中學 |
羅 馬 重慶市石柱中學 謝應菊 重慶市石柱中學 |
蒙古族的興起與元的建立 |
二等獎 |
24 |
大渡口 |
葛 新 |
重慶市第九十五初級中學 |
李恩泉 重慶市大渡口區教師進修學校 陳雪瑤 重慶市第九十五初級中學校 |
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 |
二等獎 |
25 |
重慶 一中 |
譚 鳳 |
重慶一中 |
曾曉蕾 重慶一中 王偉民 重慶一中 |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第1課時 |
二等獎 |
26 |
北碚 |
熊春梅 |
重慶市江北中學 |
陳曉琴 重慶市北碚教師進修學院 羅孝軍 重慶市江北中學 |
北宋的政治 |
二等獎 |
27 |
合川 |
張 燕 |
重慶市瑞山中學 |
秦 飛 重慶市瑞山中學 王春芳 重慶市瑞山中學 |
明朝的對外關系 |
二等獎 |
28 |
榮昌 |
李 柳 |
重慶市榮昌中學 |
王思武 重慶市榮昌中學 劉 榮 重慶市榮昌中學 |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
二等獎 |
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2018年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