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編輯出版《重慶市第六屆優秀教育科研 成果選編》組稿工作的通知
關于編輯出版《重慶市第六屆優秀教育科研
成果選編》組稿工作的通知
各高等學校,各區縣(自治縣)教研室(教科所、教師進修院校),市教委直屬單位: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總結“十二五”期間全市教育科研工作取得的成績,更好地宣傳教育科研成果,促進教育科研成果推廣運用,進一步繁榮和發展我市教育科學事業,經研究,決定編輯出版《重慶市第六屆優秀教育科研成果選編》一書。現將組稿工作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成果選編范圍
獲得重慶市第六屆優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獎共計54項成果。其中,基礎教育研究40項,職業教育研究9項,高等教育研究5項(詳見附件1)。
二、成果選編要求
本次成果有研究報告、咨政報告、論文和著作等4個類別,請成果主持人按下列要求,做好修改完善。
(一)體例要求。研究報告、著作類成果嚴格按照相應的模板和格式撰寫(見附件2);準確概括立項時間、項目組成員和相關內容,客觀描述成果的主要內容及影響;文字簡明扼要,控制在3000—5000字。咨政報告類成果,應包括標題、作者、摘要、正文等,控制在3000字以內。論文類成果應包括標題、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等。
(二)格式要求。題目用宋體加粗三號字體,正文用宋體四號字體,行間距設置為1.5倍行距。一級標題用“一、二、三”;二級標題用“(一)(二)(三)”;三級標題用“1.2.3”。一級和二級標題字體加粗,單獨占一行,不用標點符號。
三、成果提交要求
請各成果持有者在2019年9月20號17:00前將成果選編電子版發至指定郵箱cqjyghb@163.com,其文件名為:單位-項目負責人姓名-時間(年月日)。聯系電話:63853100。
附件:1.重慶市第六屆優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獎獲獎名單
2.《重慶市第六屆優秀教育科研成果選編》寫作模板和格式
重慶市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
2019年9月4日
附件1 |
|||||||||
重慶市第六屆優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獎獲獎名單(54項) |
|||||||||
(同等級獎項排名不分先后) |
|||||||||
(一)基礎教育(40項) |
|||||||||
序號 |
成果名稱 |
成果形式 |
課題類別、出版社(雜志)名 |
(發表)時間/完成時間 |
申請單位 |
申請人 |
主要參加者 |
||
1 |
重慶三峽庫區中小學校長培訓有效性研究 |
研究報告 |
重慶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 |
2014年2月 |
萬州區教師進修學院 |
冉崇禮 |
楊曉英、張士疆、劉燕、王常友、張承義 |
||
2 |
個性教育實踐研究 |
研究報告 |
重慶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 |
2011年1月 |
涪陵第七小學校 |
張可仁 |
李勇、黃紅濤、冉光彬 |
||
3 |
中心城區整體推進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的策略研究 |
研究報告 |
重慶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 |
2015年4月 |
渝中區教育委員會 |
沈成林 |
宋文君、汪洪、金鳳、胡渝江、徐開明、呂萍 |
||
4 |
初高中化學新教材銜接教學策略研究 |
研究報告 |
重慶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 |
2014年12月 |
重慶市第二十九中學校 |
黃詠梅 |
林莉、陸昌炘、張冬臨、何力、徐建初、江建 |
||
5 |
城市小學“生活教育”創新實踐研究 |
研究報告 |
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 |
2013年11月 |
重慶市巴蜀小學校 |
馬 宏 |
吳倩、李永強、張超、張帝、潘南、李杰 |
||
6 |
幼兒園體驗活動的開發研究 |
研究報告 |
重慶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 |
2015年12月 |
江北區新村幼兒園 |
劉 靜 |
李政、劉娟、李興燦、李靜、陳衛琴、張玲玲 |
||
7 |
農村寄宿制小學留守兒童行為養成教育研究 |
研究報告 |
重慶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 |
2015年7月 |
南岸區迎龍小學校 |
何 萍 |
劉林、李天瑜、張元蜜、劉仁忠、張玲玲、段忠印 |
||
8 |
留守兒童社交焦慮的影響因素及心理干預研究 |
研究報告 |
重慶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 |
2015年6月 |
北碚區教師進修學院 |
劉明蘭 |
劉莉、謝玉蘭、吳曉川、王牧華、王海珍、張玉婷 |
||
9 |
兒童民間游戲在幼兒園課程中的應用研究 |
研究報告 |
重慶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 |
2015年12月 |
渝北慶齡幼兒園 |
鄧雪梅 |
涂德蘭、駱曉莉、肖靜、鄒瑜、王躍蘭、黃奇志 |
||
10 |
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英語教師隊伍建設策略研究 |
研究報告 |
重慶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 |
2015年1月 |
合川區教育科學研究所 |
胡本正 |
代俊華、陳書元、易在宇、廖昌文、李明、唐偉 |
||
11 |
普通高中通用技術自主學習教學案例的研究 |
研究報告 |
重慶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 |
2015年10月 |
綦江實驗中學校 |
柯世民 |
王孝強、劉謙、楊念、郭春利、何祖玲、凌潔 |
||
12 |
城鎮小學人文科普特色校園建設研究 |
研究報告 |
重慶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 |
2014年5月 |
大足區實驗小學校 |
袁 位 |
唐冬生、尹紅、羅國云、趙祖莉、張永明、張明炳 |
||
13 |
區域推進中小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實踐研究 |
研究報告 |
重慶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 |
2014年5月 |
榮昌區教師進修學校 |
陳德明 |
陳云、申群友、黃珍輝、魯世金、于天堂、楊寧 |
||
14 |
利用信息技術優化農村小學科技教育策略研究 |
研究報告 |
重慶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 |
2015年12月 |
墊江縣新民小學校 |
楊吉美 |
殷相民、陳顯林、陳琨、劉國軍、胡中兵、童應梅 |
||
15 |
統籌城鄉教育背景下教師專業發展有效途徑研究 |
研究報告 |
重慶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 |
2014年5月 |
開州區教師進修學校 |
周繼學 |
陳明建、程先國、肖登權、李澤成、黃建新、陳百平 |
||
16 |
中學智能英語聽說評價及學習應用研究 |
研究報告 |
重慶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 |
2015年1月 |
重慶市教育學會 |
鐘 燕 |
伍家文、譚蒂、陶偉、馮麗、譚順福、鄒凌云 |
||
17 |
“指尖上的科學”中小學科普傳播活動——以《今日教育》全媒體為平臺 |
研究報告 |
重慶市科學技術委員會課題 |
2015年12月 |
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
孫 曙 |
謝伯平、王光雨、黃瑞、蒙石榮、葉子、黃貴英 |
||
18 |
重慶市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的實踐研究 |
研究報告 |
重慶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 |
2015年9月 |
重慶市教育評估院 |
何懷金 |
盧錦運、賈玲、陳洪余、嚴麗嵐 |
||
19 |
橋環有機物的開環次數與幾何環數的不同 |
論文 |
《大學化學》 |
2014年1月 |
重慶市新華中學校 |
吳 軍 |
黃娟 |
||
20 |
從文化到課程:學校內涵發展的必由之路 |
論文 |
《中國教育學刊》 |
2012年11月 |
渝中區中華路小學校 |
王 丹 |
|
||
21 |
從“被發展”到自主發展:西部高中教師專業發展的文化桎梏與破解之道 |
論文 |
《教育理論與實踐》 |
2013年8月 |
重慶市巴蜀中學校 |
楊晉夫 |
|
||
22 |
動筆的理由很簡單 |
論文 |
《中學數學教學參考》 |
2014年8月 |
大渡口區教師進修學校 |
廖帝學 |
|
||
23 |
學校教研組主題教研內涵與實踐策略 |
論文 |
《教學與管理》 |
2015年3月 |
沙坪壩區回龍壩鎮初級中學校 |
左思路 |
|
||
24 |
幼兒心理健康問題及其影響因素分析與應對 |
論文 |
《學前教育研究》 |
2015年3月 |
西南醫院幼兒園 |
劉 艷 |
|
||
25 |
新課標下中學化學高效探究教學設計與研究——基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視角 |
論文 |
《西南大學學報》 |
2013年11月 |
重慶市兼善中學校 |
李 玲 |
王強 |
||
26 |
一致凸度量空間的公共不動點定理 |
論文 |
《西南大學學報》 |
2015年2月 |
渝北中學校 |
曾秀華 |
|
||
27 |
重慶市北碚區入侵植物現狀及防治對策 |
論文 |
《西南大學學報》 |
2015年11月 |
長壽中學校 |
楊 柳 |
嚴檜、鄧洪平 |
||
28 |
學校如何破解“大班額”困境 |
論文 |
《教學與管理》 |
2012年4月 |
永川中學校 |
黃曉梅 |
胡達剛 |
||
29 |
鸞鳳交頸和美曲,連理枝頭并蒂紅——例析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問題及策略方法 |
論文 |
《思想政治教學參考》 |
2014年5月 |
開州區教師進修學校 |
陳京川 |
陳京川 |
||
30 |
我們真的可以對英語說“不”了嗎? |
論文 |
《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 |
2014年3月 |
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
伍家文 |
|
||
31 |
普通高中數學新課程實施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建議 |
論文 |
《教學與管理》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 |
2014年5月 |
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
張曉斌 |
|
||
32 |
理解性學習:對學校學習理論的概念重建 |
論文 |
《當代教育科學》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 |
2015年5月 |
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
郭曉娜 |
|
||
33 |
質量與內涵:學校特色發展的系統整體性視角 |
論文 |
《教育科學研究》 |
2015年9月 |
重慶市教育評估院 |
熊德雅 |
王海洋、余明海 |
||
34 |
論教師專業發展的實然困境與應然向度 |
論文 |
《教師教育研究》 |
2011年9月 |
重慶市教育評估院 |
張 東 |
李森 |
||
35 |
重慶市中小學科技教育課程指導綱要 |
決策咨詢報告 |
重慶市教育委員會 |
2015年9月 |
重慶市巴蜀中學校 |
劉雅林 |
|
||
36 |
城鄉教育一體化戰略思考 |
決策咨詢報告 |
重慶市政府 |
2013年1月 |
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
蘇飛躍 |
趙文朝 |
||
37 |
“學本式”卓越課堂案例分析與問題解決 |
著作 |
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 |
2014年1月 |
沙坪壩區教師進修學院 |
龔雄飛 |
余華云、張綱、何曉波、官雪梅、郭金明、王霜 |
||
38 |
怎樣讀經典 |
著作 |
重慶出版社 |
2014年11月 |
四川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 |
李安全 |
|
||
39 |
親和 親證 親在——珊瑚實驗小學親親課程的探索與實踐 |
著作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15年9月 |
南岸區珊瑚實驗小學校 |
譚 勁 |
楊清萍、劉彥挺、胡慶、陶建鑫、金和躍 |
||
40 |
一線教師說教研 |
著作 |
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
2015年12月 |
北碚區教師進修學院 |
朱福榮 |
許俊霞、謝祥金、錢迎春、鄧鳳軍、張弘 |
||
(二)職業教育(9項) |
|||||||||
41 |
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探索與實踐 |
研究報告 |
重慶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 |
2015年5月 |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 |
童世華 |
佘明洪、瞿芳、楊玉平、王偉強 |
||
42 |
行業/企業兼職教師管理機制及模式研究與實踐 |
研究報告 |
重慶市教育委員會課題 |
2014年5月 |
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 |
楊春平 |
羅小秋、孫玉中、張東、劉峰久、邱云、張毓威 |
||
43 |
中外職業教育發展戰略比較研究 |
研究報告 |
重慶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 |
2013年1月 |
重慶市旅游學校 |
聶海英 |
孔焱、張小毅、趙仕明、陳真、楊艷、張祖進 |
||
44 |
提高中職女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實踐研究 |
研究報告 |
重慶市職業教育學會課題 |
2013年5月 |
重慶市女子職業高級中學校 |
高紅梅 |
龔國橋、汪先群 |
||
45 |
以黃炎培思想為核心元素的中職學校文化建設研究 |
研究報告 |
重慶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 |
2014年2月 |
渝北職業教育中心 |
張揚群 |
鄧朝平、劉春華、周尚全、陳琳、張敏、黃一馬 |
||
46 |
職業教育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貢獻的實證研究——以重慶為例 |
論文 |
《電化教育研究》 |
2013年7月 |
重慶財經職業學院 |
王 偉 |
|
||
47 |
美國公立高等院校內部問責制研究 |
著作 |
天津大學出版社 |
2015年12月 |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 |
袁 瀟 |
徐輝、高松、楊思帆 |
||
48 |
現代職業教育德育模式新探 |
著作 |
中國書籍出版社 |
2015年3月 |
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
王官成 |
陳友力、李慧萍、茍建明、陳光洪、鐘艷紅、劉世敏 |
||
49 |
重慶市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教學的主要問題與對策建議 |
決策咨詢報告 |
重慶市教委 |
2015年12月 |
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
姜伯成 |
譚紹華、傅渝稀、周永平 |
||
(三)高等教育(5項) |
|||||||||
50 |
“科學探究”緣何變身“科學實踐”?——解讀美國科學教育框架理念的首位關鍵詞之變 |
論文 |
《教育研究》 |
2012年11月 |
西南大學 |
唐小為 |
丁邦平 |
||
51 |
中小學學生學習策略研究 |
論文 |
《教育研究》 |
2015年6月 |
長江師范學院 |
馬鄭豫 |
張家軍 |
||
52 |
學習型社會建設動力機制探究 |
論文 |
《教育研究》 |
2014年6月 |
西南大學 |
夏海鷹 |
|
||
53 |
論人類學研究范式對中國教育研究的啟示 |
論文 |
《教育研究》 |
2012年12月 |
西南大學 |
李姍澤 |
|
||
54 |
西部農村地區教師教育共同體建設的創新與實踐 |
著作 |
重慶出版社 |
2012年5月 |
長江師范學院 |
彭壽清 |
于海洪、張大友、冉隆鋒、王道福、邱德雄、王磊 |
||
附件2
《重慶市第六屆優秀教育科研成果選編》
寫作模板及格式
(成果名稱)
XXX等(XXX為主持人)
一、成果的基本情況
XXXXXX(單位)XXXXXX教授(研究員)主持的XXXX年度XXXXX項目《XXXXXXXXXXXX》(項目名稱),批準號XXXXXX;結項證書號XXXXX;最終成果為專著或研究報告或論文集《XXXXXXXXXXXX》(只填寫主要成果)(XXXXXX出版社XXXX年XX月),課題組成員有:XXX、XXX、XXX、XXX、XXX(不包含主持人)。
二、成果的主要內容
(一)目的和意義
1.XXX
第一,XXX
第二,XXX
第三,XXX
2.XXX
同上
3.XXX
同上
(二)主要內容
1.XXX
第一,XXX
第二,XXX
第三,XXX
2.XXX
同上
3.XXX
同上
(三)基本觀點和創新性
1.XXX
第一,XXX
第二,XXX
第三,XXX
2.XXX
同上
3.XXX
同上
三、成果的價值和影響
(一)成果的學術價值
1.XXX
第一,XXX
第二,XXX
第三,XXX
2.XXX
同上
3.XXX
同上
(二)成果的應用價值
1.XXX
第一,XXX
第二,XXX
第三,XXX
2.XXX
同上
3.XXX
同上
(三)成果的社會影響
1.XXX
第一,XXX
第二,XXX
第三,XXX
2.XXX
同上
3.XXX
同上
(注:如果成果中缺少上述條目所指內容,可不撰寫相應條目,其序號請項目主持人作相應調整。)